虎门大桥共振,虎门大桥振动严谨调查才最能安民
公共安全不能与桥面一起颤抖。按照这种简单的共鸣,彻底调查就是最好的公示。
5月5日、6日,东莞虎门大桥发生了一场特殊的震动。广东省交通集团通报:专家组初步判断,振动主要是桥梁侧护栏沿线持续安装水马,在特殊风环境条件下形成桥梁涡振。这种情况会影响驾驶感受和舒服性,容易引发交通意外,但不会耽误桥梁结构的安全。
看着虎门大桥强烈颤抖的视频,不由想起了一句歌词:像海藻,海藻,随波摇曳,在海浪中翩翩起舞。那一刻,行驶在桥上的车辆里的人,除去坐过山车的感觉,在某一个害怕的时刻,他们是不是也想到了更恐怖的结果?大桥就这样上下晃动,肉眼看得一清二楚。我们通过显示屏觉得怕,但坐在车上的人不怕,基本不害怕。
像这种索桥,在桥面遇到横风,司机有时会感觉方向盘被卡住了,这是正常的;不过,形成这么大的波浪状震颤,明显是异常的。虎门大桥于1992年10月28日开工建设,1999年4月20日完工查收,通车到现在已有20来年。按说来过大小台风不下几十次。这一次风不大,怎么会有这么特别的颤抖?
网友给出的答案是:大桥太激动了,因为隔天就要恢复收费了。当然,这只是一句玩笑话,谁也不会当真;相对,必须认真对待大桥负责人的判断。且不说公司的初步论断,速度是不是过快,是否经过仔细调查都难免让人怀疑;起码,“影响驾驶感受和舒服性”的说法未必适合。遇到这样的事情,不仅会影响驾乘感受和舒服性,何况吓得半死?
很快就得出了“容易造成交通意外,但不耽误桥梁结构安全”的初步论断,大概是为了宽慰大众,但从某个角度看,这种含糊似乎给人一种渴望写作的明确使命感。其实只要调查的彻底,只要论断是负责任的,是可以劝服人的,不用怕引起惶恐之类的。公共安全不能与桥面一起颤抖。按照这种简单的共鸣,彻底调查就是目前最好的公示。
1940年7月,美国塔科马大桥建成通车,但仅四个月后就被一场不显眼的轻风吹毁。因为横风形成的共振频率与桥梁本身的共振频度一样,导致大桥剧烈颤抖而后坍塌。原则上,这次虎门大桥的大震应当和它差不多,因为侧风形成了卡门涡街,引起了大桥的共振效应。伴随科技的进步,卡门漩涡街曾一度导致桥梁坍塌。这并不代表着相同的事情会再次发生,但引发必要的警觉并非多余。
按照公司给出的初步判断,除风外,主要罪魁罪魁是沿桥侧栏杆持续安装挡水板。另外,它也没有谈到桥梁自身,在设计、施工或材料方面是否存在任何缺陷的可能。且不说在桥面加装挡水板是不是真的有害,即使有道理,为什么以前也没有对加装进行过专业的研究判断呢?
虎门大桥之所以发生强烈颤抖,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,认真调查是最让人放心的,也是对公共安全最大的责任。有关调查应专业地从桥梁本身的角度进行,不能只谈桥面的自然风和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