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门大桥设计师是谁,曾参与“虎门大桥”设计
5月5日14时,虎门大桥悬索桥桥面明显震动。据专家初步判断,虎门大桥悬索桥发生振动的关键原因是特殊的风况。在此情况下,桥梁涡振形成,现在桥面已基本恢复正常。
作为对香港返回百年工程——虎门大桥的致敬,具有特殊的意义。它是那时中国最大的公路桥,也是中国第一座钢筋钢箱梁悬索桥。主跨长度居那时中国同类桥梁之首,副跨长度居那时世界同类桥梁之首。
作为虎门大桥的设计者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世界十大知名结构工程家之一的李国豪专家,人们更佩服他。终究,从钱塘江大桥到南京长江大桥,从南浦大桥到东海跨海大桥,这些传世工程都留下了他的汗水,见证了他的智慧。
外部对他的评价也很高,“提到李国豪就会想到桥梁,正如提到华罗庚就会想到数学一样。”
寒门学霸,第一个得到德国工学博士的人
1913年4月13日,李国豪出世在梅江区莲塘村一个困难的农家。广东省梅州市人。因为他的父亲在印度尼西亚运营着一家小杂货店,所以他自小就和妈妈一起生活。
5岁上小学时,他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帮妈妈干农活;13岁,因天分转入初中二年级。16岁那年,他只身去上海参加考试考进了国立同济大学。
大学结业后,李国豪留在学校担当结构力学和钢筋水泥结构方面的助教。1938年秋,李国豪获德国洪堡奖学金赞助赴德国留学。由于学习成绩优异,破格获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。26岁在《钢结构》文刊上发布博士论文,在桥梁工程界引发很大回声。自此,李国豪有了“吊桥李”的美誉。
完成学业的李国豪即将返国,但二战暴发,他不得不留在德国继续研究。在此时,他发布了近10篇重要论文,成为第一位在德国获得“特许教学工程博士”学位的中国学生。他的论文到现在仍是悬索桥经典二阶理论的珍贵历史遗产,被各国教科书援引。
急于返国,给孩子命名“桂花”
二战后,即使留下很多人,李国豪还是果断选择了回到他念念不忘的祖国.那时侯交通不方便,返国路漫漫其修远兮。时隔数月,1946年夏天,李国豪夫妇正式走上了祖国的土地。路过法国马赛时,他的第一个孩子出世了,他给孩子命名“桂花”。”可见他那时的坚持和对回国的盼望。
到上海后,他又回到同济大学任教,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。
潜心教育科研,忠心报国
1956年,李国豪担当同济大学副校长,创办了一段时间的工程力学专业,并亲授板材和
1977年,李国豪任校长时间间,他提出并直接组织了同济大学的两次变革:从一所土木匠程大学到一所多学科大学;与德国恢复传统,这为学校的久远发展确立了稳固的基础。
“我希望学生将自己的未来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,献身于伟大的工作为民族振兴,为国家多做奉献。
从1950年代到逝世,李国豪参加了全国基本全部重要桥梁的建设。从武汉长江大桥、南京长江大桥,到上海南浦大桥、江阴长江大桥、东莞虎门大桥、汕头湾大桥……
到处留下他的行迹,用知识感恩祖国。
1994年,李国豪在electedasthefirstHewasapprovedasanacademicianoftheChineseAcademyofEngineeringandbecameoneofthefewdoubleacademiciansinChina.OnFebruary23,2005,hepassedawayinShanghaiHuadongHospitalattheageof92.Hewasthefirst中国桥梁专家最后死去。